- 发布日期:2024-10-21 22:50 点击次数:128
作为“世界四大赌场”之一,澳门博彩业每年的收入达到了2666.1亿澳门元,从2004年到2014年澳门博彩业在这十年间创造了22263亿澳门元的收入,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而从2000年至2015年,光是澳门博彩税的收入合计便约有为8468.9亿澳门元。
众所周知,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目前一共发现了3座而且基本都进行了考古。兵马俑坑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珍贵的墓葬之一,出土了无数青铜器、玉器等国家珍贵文物。而且因为发现7000多具秦代陶俑而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
文/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薛江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蔡嘉鸿(除独立署名)
晚上八九点,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里的感恩广场一片火热。“95后”主播施康站在感恩广场,面对镜头卖力推荐村里的包谷酸、黄豆等农副产品。直播结束后,施康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我是在村里长大的孩子,要继续努力,把十八洞村建设得更好。”
这是无数人心怀宏愿建设乡村的一个缩影。
2021年2月25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庄严宣告——历时8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如今走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神在更多人身上得到延续。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深入基层,探访湖南花垣十八洞村和广东英德连樟村,倾听乡亲们和村干部讲述融入国家发展浪潮、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在一幅幅生活实景画中感受脱贫攻坚精神里的家国情怀。
希望!
两代人接续返乡创业
在十八洞村直播带货的镜头前,十多位阿公阿婆带来自家的山货,羞涩的他们不好意思“自卖自夸”,施康和妻子石慧便替他们在镜头前吆喝起来。施康的父亲施进兰站在镜头外,一边心疼这对还没吃晚饭的小夫妻,一边又为他们感到骄傲。
施进兰是十八洞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施康是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石慧是一名乡村教师。一家人齐心协力,和村民们共同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故事还要从11年前说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在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院坝的前坪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此,“精准扶贫”传遍全国,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总书记来了,村子肯定有希望。”当年,正在浙江务工的施进兰从电视里看到熟悉的十八洞村,二话不说决定返乡。2014年,他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天接了30多个电话,都是来‘要钱’的。”他回忆,当时不少人觉得,扶贫就是发钱,村里一定有不少补助金。
2013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
要想富,先修路。4.8公里的进村路,只有扩宽了,车才好进村。
村里没钱,村民不干,咋办?村里马上召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会。“全村人的思想高度统一起来,村子才能谋发展。”施进兰说。
修路涉及10户党员干部家的地,他们带头挖起来。村里24名党员,每人联系至少五六户群众,“老党员以身作则,挨家挨户、想方设法和亲戚朋友做工作”。
2016年,这条路通车了。“我们十八洞村做到了!”施进兰感叹,党建引领就是十八洞村攻坚克难的法宝。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门外挂着“党群互助连心卡”,党员与群众建立起“互助五兴”互助小组,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一条进村路,凝聚了十八洞村人的精神,也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你一定要做一个对家乡、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的嘱托,施康牢记在心。201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施康放弃了长沙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十八洞村,成立了村里第一个电商直播间。“我的根在这里,现在我有能力、有经验了,就要回来建设家乡。”施康说。
为了让更多乡亲们尝到直播带货的甜头,从今年6月开始,施康每天都会去不同的自然村为乡亲们直播带货。暑假里,妻子石慧做起兼职主播。每晚直播结束后,夫妻俩就立刻和乡亲们结账——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先“贴钱”。“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我们觉得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回馈家乡。”石慧说。
这对夫妻心中所想的,不仅仅是一座村。等未来羽翼更丰满,他们还畅想带动周边村、花垣县城乃至整个湘西的农产品走向全国。“帮助村民做事,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施康说。
“只有国家好了,大家才会好;大家好了,才会让国家越来越好。”石慧朴素的话语里,藏着这家人、也是十八洞村人最质朴的家国情怀。
兴旺!
坐上飞机奔北京
道路更通达、网络更畅快,十八洞村人的生活变得更好了。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实现脱贫摘帽,此后村子发展转向乡村振兴。现如今,如何让十八洞村更兴旺,成了全村思考的头等大事。
十八洞村妇联主席梅瑶对村里的苗绣产业发展有了新想法。她介绍,2014年,村里的老支书石顺莲办起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化的模式,村里的绣娘们能够“绣着花、带着娃、赚着钱、养着家”。前两年,十八洞村又引进了一家苗绣企业并签了10年的合同,每年都会给村集体经济带来至少20万元分红,苗绣文创让绣娘的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双提升。
“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能让我们的非遗走得更远。”梅瑶介绍,引入新的企业后,大家将苗绣运用到了扇子、胸针、养生锤等大众化用品上,“游客购买后,就能把我们的苗绣产品带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她说。
去年10月,梅瑶赴北京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她看到了一张十八洞村绣娘的照片。“我们的苗绣真的走出了大山。”那一刻,她激动不已。
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靠着自己的做菜手艺,也在为村里的产业兴旺贡献力量。
杨正邦曾在浙江务工,2017年年底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后决定返乡。他明白,不能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借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的东风,2019年,杨正邦把自家的吊脚楼改造成了原汁原味的湘西民宿,经常凌晨4点便出门赶集采购新鲜食材,“待游客如家人”是他的经营之道。
“十八洞村每个人脸上都有幸福的笑容,为什么?因为大家确实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精准扶贫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这份幸福远远超出杨正邦的梦想——家里的老人也坐飞机去了趟北京。
2023年8月通航的湘西边城机场,距离十八洞村只有20多公里。“过去,坐飞机想都不敢想,现在从‘家门口’就能直飞北京了。”在杨正邦看来,能亲眼看看首都,老百姓最朴素的家国梦就实现了。
一幅幅幸福实景,凝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对于十八洞村驻村工作队而言,他们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续写更多幸福故事出一份力。
十八洞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彭涛的裤脚总是沾着泥土。今年1月,他来到十八洞村,头三个月就走访了100多户村民,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记到笔记本上,了解清楚之后再答复。“一来一往,老百姓觉得这个干部说到做到,信任感就出来了。”他说。
如今的十八洞村,人旺产业兴。依靠文旅赋能、产业驱动,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5456元。十八洞村的“蝶变”不仅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还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奋斗的理念,已经从十八洞村扩散到了周边。”彭涛举例,十八洞村旅游能够引流到其他村实现“共赢”,周边村的服装厂、鸽子养殖等业态也逐渐兴起,“大家都在挖掘本地的优质资源,一同走上乡村振兴路。”
腾飞!
产业扶贫按下加速键
在距离十八洞村800多公里外的广东英德连樟村,上午10点多,村民陆奕和已经把大清早砍收的麻竹笋送到了村里的加工厂,回到家里,沏上一壶英德红茶,喝一口,一上午的疲劳一扫而空。
“家门口”的加工厂,保障了村里麻竹笋的销路,提升了当地特产的附加值,助力连樟村加速发展。
2019年,连樟村全村脱贫摘帽。这一年,陆奕和家里也喜事连连——大女儿到了连江口镇政府工作,小女儿和小儿子顺利圆了大学梦。2020年,陆奕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我还要当好致富带头人。”日子越过越红火,陆奕和心里想的不只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大家”。
小小麻竹笋,映射了连樟村的发展大飞跃。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视察时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2019年以来,连樟村探索出“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起麻竹笋、红茶、灵芝、丝苗米等特色产业,同时引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麻竹笋加工厂等项目20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9亿元,全面形成“产、供、销、研”完整的产业链,带动超8000户农民增收。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40.6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570万元(含各种奖补资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52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39万元。
“以前连樟村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连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把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未来,陆飞红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把乡村运营做起来,打造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运营电商团队来拓宽村里农副产品的销路,通过帮扶力量的支撑,把村里的农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走在村里,记者和一群年轻人不期而遇。他们来自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前来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副院长周琳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国家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敢拼敢搏的精神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不负所托,在连樟村,队员们运用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对村里的民宿进行直播,并通过视频和访谈向观众展示连樟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之路,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乡村振兴的舞台上。
传承、人才、可持续发展,这些压在陆飞红心口的大石头,随着这群年轻人的到来,被逐渐搬开。他也期待着更多年轻人走进村子、回到村里。“年轻人才是乡村的未来。”他说。
2005年年底,19岁的陆飞红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一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面对减贫这一历史性难题,他和祖国大地千千万万的脱贫攻坚工作者一道,百折不挠,闯出脱贫致富路。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湘西到岭南,从高原到山地,脱贫攻坚精神早已融入乡亲们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描绘幸福画卷。
访谈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自立:
脱贫攻坚精神
彰显了全社会齐心奋斗的家国情怀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对话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自立,深入解析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厚植其中的家国情怀。
羊城晚报: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郑自立: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就是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这一光荣的事业中锻造形成的,总结起来就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集中展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赓续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方面、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形成的。
它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大同、民本等思想,都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文化渊源。
它的魂脉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比如: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要精准扶贫。这些思想构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的魂脉。
它的灵脉就在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走出了“精准脱贫”这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这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这一实践不断丰富和培育了脱贫攻坚精神。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脱贫攻坚精神中的家国情怀?
郑自立:“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这24个字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英明领导,更展现了全社会齐心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家国情怀。
“上下同心”体现了各行各业团结一心、为民为公的家国情怀。为了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到很多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这就体现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
“尽锐出战”体现了决胜为民的家国情怀。老百姓的事情没有小事,要冲锋在前,为老百姓谋实事、谋幸福。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家国情怀。共产党员和老百姓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不畏艰难,一直进行积极探索。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体现了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面对使命和任务,老百姓、广大的党员干部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尽职尽责。
羊城晚报: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有哪些意义?
郑自立:之所以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我们还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脱贫攻坚精神能为凝聚乡村振兴的价值共识提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够完成,脱贫攻坚精神所展现的上下齐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斗志,能够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到振奋,从中受到启发,更积极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业中去。
脱贫攻坚精神能为干部担当有为提供动力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广大干部更有担当作为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一些好的案例、好的故事能够激发党员干部奋勇向前,把乡村振兴伟业干得更好。
脱贫攻坚精神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智慧。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当中,不论是在组织方面、人才方面、生态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养分。
编辑:聂粤配资平台哪家靠谱
发布于:广东省